2025年7月5日至6日,中国社会学会2025年学术年会—“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在西南财经大学柳林校区隆重召开。“数智时代中国犯罪治理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分论坛由中国社会学会犯罪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和《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联合主办,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王大为教授、张纯琍教授、胡宝荣副教授共同主持,西南财经大学法学院刑事法学研究所联合承办。来自全国30余家高校、科研机构及司法实务部门的近百位专家学者与研究生代表齐聚一堂,围绕智能化背景下犯罪治理的理论前沿与现实挑战展开深入交流。会议共征集论文71篇,议题涵盖智能时代犯罪新态势、轻罪治理、未成年人违法行为干预、人工智能与警务融合、空间犯罪分析等多个关键领域。
论坛聚焦数智技术快速发展背景下的犯罪治理新挑战,共设置六个主题单元,分别为:“数智时代的犯罪问题研究”“轻罪治理的理论与实践”“人工智能、大数据与犯罪治理研究”“中国式犯罪治理典型经验研究”“未成年人犯罪治理的理论与实践”以及“学生发言环节”。各单元设计了专家报告、评议回应与自由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力求在理论探索与实务经验之间形成深度互动。

(中国社会学会2025年学术年会分论坛“数智时代中国犯罪治理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参会代表合影)

(中国犯罪社会学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国犯罪学学会高级学术顾问、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王大为介绍论坛)
在7月5日下午举行的开幕式上,中国社会学学会犯罪社会学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王大为简要介绍了论坛的背景与筹备情况,强调本次会议旨在推动学术界与实务界围绕数智时代的犯罪治理议题展开深入对话。随后,论坛邀请了三位嘉宾分别致辞。

(中国社会学会2025年学术年会分论坛——“数智时代中国犯罪治理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座无虚席的会场)
第五届中国犯罪学学会副会长、四川省政协社会法制委员会副主任郭彦同志围绕“犯罪治理的中国经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作专题发言。他首先肯定了本次论坛主题的价值,并代表四川省法学会、四川省刑法学研究会对与会者表示欢迎。随后他对犯罪治理提出三点见解:一是我国犯罪治理经过四个发展阶段的演进,已经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犯罪治理格局;二是我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在改革开放进程中,逐步形成了蕴含中国经验的特色治理模式;三是要深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推动各级综治中心全面实体化运行,需从全国、全省层面推动构建“党委领导、‘三线融合’(社区发展治理、社会综合治理、深化诉源治理)、数字支撑”的“131”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大格局。

(第五届中国犯罪学学会副会长、四川省政协社会法制委员会副主任郭彦致辞)
四川省法学会刑事执行法学研究会会长、四川司法警官职业学院院长张大立教授委托副会长、副院长张弩教授莅临会场致辞“犯罪治理与刑事执行的协同创新”。张弩教授首先代表四川省法学会刑事执行法学研究会祝贺本次分论坛的召开,并向与会专家致以问候。随后,张弩教授对新时代犯罪治理工作的开展提出殷切期望。他强调,犯罪社会学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对于推进刑罚执行的科学化,提高罪犯改造质量,预防和减少重新违法犯罪具有重要价值。他期待刑事执行法学研究会与犯罪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在未来加强交流合作,共同推动理论研究与实务工作的深度融合。最后,张弩教授预祝本次论坛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四川省法学会刑事执行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四川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副院长张弩教授致辞)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张纯琍教授介绍了论坛的组织筹备情况,对各方支持表示感谢。张纯琍教授指出,面对数智化背景下的犯罪新形态与治理新需求,犯罪研究亟需在理论视野与方法路径上实现创新突破,以进一步推动多学科交叉与理论实践对接,为智能化时代的法治建设提供更为坚实的学术支撑。

(中国社会学学会犯罪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张纯琍教授致辞)
第一单元“数智时代的犯罪问题研究”,由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周俊山教授主持,广东警官学院潘向泷教授担任评议人。六位学者围绕人工智能、国家安全、量刑机制及未成年人问题展开讨论。重庆警察学院刘彦飞教授探讨了AI对国家安全格局的挑战与战略重构;南京警察学院李洋教授分析了AI生成内容引发的知识产权应对问题;中国政法大学王康庆博士提出构建中国特色的人工智能犯罪治理体系;山东警察学院吕雪梅教授强调了AI在未成年人干预中的应用潜力;西南财经大学熊谋林教授以实证数据揭示亲属身份对故意杀人罪量刑的影响路径;广东警官学院吴兴民教授谈构建了基于风险感知与行为预警的青少年犯罪干预模型。该单元揭示了智能化科学与技术在研究犯罪问题的突出作用。

(中国社会学学会犯罪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周俊山教授主持)

(重庆警察学院刘彦飞教授发言)

(南京警察学院李洋教授发言)

(中国政法大学王康庆讲师发言)

(山东警察学院吕雪梅教授发言)

(亚洲犯罪学学会中国分部会长、中国社会学学会犯罪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西南财经大学法学院刑事法学研究所所长熊谋林教授发言)

(中国社会学学会犯罪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广东警官学院吴兴民教授发言)

(广东警官学院潘向泷教授点评)
第二单元“轻罪治理的理论与实践”,由西南财经大学熊谋林教授主持,南京警察学院李洋教授担任评议人。本单元聚焦于轻微犯罪的分级干预与社区治理路径。北京警察学院赵欣副院长提出了实践—理论互动的轻罪善治范式;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刘宇轩研究员探索了风险导向的协同预防机制;西南财经大学夏一巍副教授基于两期追踪数据分析了身体素质对欺凌受害的预测机制;西南政法大学许浩然博士强调指出社会力量在智慧社区矫正中的治理潜力;西北大学李钢教授展示了拐卖犯罪的时空结构与热点迁移趋势。该单元体现了中国刑事政策和犯罪社会治理的效能与效果。

(亚洲犯罪学学会中国分部会长、中国社会学学会犯罪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西南财经大学法学院刑事法学研究所所长熊谋林教授主持)

(北京警察学院赵欣副院长发言)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刘宇轩研究员发言)

(西南财经大学夏一巍副教授发言)

(西南政法大学许浩然博士发言)

(西北大学李钢教授发言)

(南京警察学院李洋教授点评)
第三单元“人工智能、大数据与犯罪治理研究”,由西北大学李钢教授主持,香港中文大学钟华副教授担任评议人。该单元汇聚六位学者与实务专家,探讨技术与制度的融合路径。广东警官学院潘向泷教授梳理了治理技术的历史演进;江西警察学院吴丹讲师分析了AI对公安组织体系的重塑作用;浙江理工大学陈璇博士分析了公众对假释人员的态度结构;广东警官学院文硕副教授分享了警务智能融合机制的构建设想;惠州市公安局谭迎疆警官从“民转刑”现象切入分析了社会治理的重构趋势;温州市公安局陈笛警官提出了“技术—制度”互构的网络舆情应对模型。该单元探索了人工智能、大数据在犯罪治理中社会体制与机制创新建设的研究。

(西北大学李钢教授主持)

(广东警官学院潘向泷教授发言)

(江西警察学院吴丹讲师发言)

(浙江理工大学陈璇博士发言)

(广东警官学院文硕副教授发言)

(惠州市公安局谭迎疆警官发言)

(温州市公安局陈笛警官发言)

(香港中文大学钟华副教授点评)
第四单元“中国式犯罪治理典型经验研究”,由广东警官学院吴兴民教授主持,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姜超副教授担任评议人。六位发言人以中国经验为支点,解析本土治理路径。北京警察学院蒋南飞副教授梳理“枫桥经验”中的传统法文化转化机制;国家检察官学院陈晨副教授分析了知识产权行刑衔接制度中的制度困境;西南财经大学辛晏毓博士提出了“性距离”假说以扩展强奸罪量刑研究视角;中国人民公安大学讲师李卓通过数据分析了邻子女而居对老年人诈骗被害的防护效应;中国政法大学讲师许博洋探讨了诉讼经历与司法信任感知的关联机制;湖北强制隔离戒毒所付成哲警官分析了跨境犯罪合作中的司法障碍与制度空白。该单元呈现了可供借鉴的中国犯罪治理鲜活实例。

(广东警官学院吴兴民教授主持)

(北京警察学院蒋南飞副教授发言)

(国家检察官学院陈晨副教授发言)

(西南财经大学辛晏毓博士发言)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讲师李卓发言)

(中国政法大学讲师许博洋发言)

(湖北强制隔离戒毒所付成哲警官发言)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姜超副教授点评)
第五单元“未成年人犯罪治理的理论与实践”,由湖南警察学院侦查系书记周锋主持,《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胡隽副教授担任评议人。本单元聚焦未成年人行为形成机制与干预路径。浙江警察学院李树礼副教授从“代偿性认同”角度分析了青少年盗窃行为动因;司法部预防犯罪研究所户雅琦助理研究员指出社交网络地位对同伴效应具有调节作用;湖北警官学院王刚教授分享了未成年人罪错量化分级模型;安徽公安学院刘晓燕教授剖析了司法保护制度与家庭暴力的脱节问题;香港中文大学贾心格博士描绘了务工青少年在现实与虚拟空间中的双重风险轨迹;商丘市公安局朱贺警官分析了青年女性违法生涯的转变机制。该单元突出了对解决热点问题对策的研究。

(湖南警察学院侦查系书记周锋主持)

(浙江警察学院李树礼副教授发言)

(司法部预防犯罪研究所户雅琦助理研究员发言)

(湖北警官学院王刚教授发言)

(安徽公安学院刘晓燕教授发言)

(香港中文大学贾心格博士发言)

(商丘市公安局朱贺警官发言)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胡隽副教授点评)
第六单元“学生发言”由浙江警察学院治安学院副院长李树礼副教授主持,西南财经大学夏一巍副教授担任评议人。八位同学围绕犯罪空间分析、司法信任、网络犯罪等议题进行分享。中央财经大学的孔令昕同学探讨了情境构型与城市犯罪;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的窦逸飞同学分析了涉邪教网络谣言的扩散机制;中国政法大学的梁朱祥同学检验了警务透明度与公众信任的关系和作用机制;四川大学的王文丽同学讨论了网络性犯罪中的国家责任议题;中国刑警学院的袁克同学探讨了结构性暴力的规范边界;北京师范大学的覃瑶同学剖析了校园欺凌中的角色演化机制;清华大学的盛嘉骏同学考察了社会比较对暴力犯罪的影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宋家垚同学回顾了城市犯罪空间边缘效应研究的最新进展。夏一巍副教授对八位同学研究的理论视角与研究潜力给予充分肯定,并从多个维度提出建设性意见。

(浙江警察学院治安学院副院长李树礼副教授主持)

(中央财经大学孔令昕同学发言)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窦逸飞同学发言)

(中国政法大学梁朱祥同学发言)

(四川大学王文丽同学发言)

(中国刑警学院袁克同学发言)

(北京师范大学覃瑶同学发言)

(清华大学盛嘉骏同学发言)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宋家垚同学发言)

(西南财经大学夏一巍副教授点评)
本次年会学术讨论深入,在与会学者的交流互动中落下帷幕。在会议总结单元,王大为教授和熊谋林教授对本次年会作了全面总结。
王大为教授详细总结了本次论坛展现的五个特点:针对各个单元的主题,从犯罪社会学与相关学科的视野,研究中国的犯罪与社会治理,尝试形成对犯罪状态和社会治理的共识,开创中国学科、中国学术和中国话语的新天地;多院校、多研究机构、多司法部门专家、学者、实务工作者、研发机构人员、学生参与,公安院校的参与度较突出;讨论的内容涉及犯罪研究和刑事司法多学科、跨学科的内容,呈现出多元化与整合学科的创新性特点;论坛以数据为导向,在实证研究方法上也独具代表性;面对数智时代来临所面对的挑战,与会人员对犯罪社会学在生成式大模型、算法、算力和智能体的应用上有积极的探索。他将本次论坛发言中体现的研究类型分为六类:描述性研究、解释性研究、探索性研究、评价性研究、综合性研究以及跨学科研究,并对各类研究的代表性学者进行了重点推介。根据国内外的犯罪形势和未来的趋势看,中国的状况有更趋向好的态势,但由于城市化的不和谐、相对贫困、社会的分化、社会体制与机制不健全、不能满足不同人群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智能技术的挑战等问题,犯罪问题依旧会存在,或在特定时期呈现某些类型、局部地区突出的情况,需要有更完善的社会治理应对。他强调,未来中国犯罪社会学研究应扎根中国实际、拓展国际视野、紧扣现实需求,并注重教学、科研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有力地服务于中国犯罪社会治理的实践。他特别呼吁,年轻一代要承接起中国在犯罪学领域的历史资源,创新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犯罪社会学,为建立中国社会学的自主知识体系贡献一份力量。

(中国犯罪社会学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国犯罪学学会高级学术顾问、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王大为总结致辞)
熊谋林教授在总结中,首先感谢王大为会长、张纯利秘书长、周俊山教授、胡宝荣副教授的信任,然后对本次年会的新局面和分论坛的学术发展作出总结、期待。第一,本次论坛创下规模之最,参会人数与议题数量均达历届峰值。他鼓励与会代表明年继续参加,为犯罪社会学专业论坛提供更加出彩的学术研究成果。第二,本次论坛展现了较强的学术包容性,汇聚了具有多元背景的汇报者。他呼吁在座学者踊跃开展跨领域、跨代际合作,共同推动中国犯罪社会学研究的创新发展。第三,本次论坛体现出犯罪学研究方法的多样化趋势,涵盖定量分析、质性研究及跨学科方法等多种范式。他鼓励学者勇于尝试不同研究方法,并强调研究不在于样本规模大小,而在于方法选择的适恰性与分析过程的科学性。最后,他特别致谢与会专家、会务团队及协办单位,并呼吁广大犯罪学家、刑法学家、社会学家继续紧密团结,共举中国法治和犯罪防控经验。

(亚洲犯罪学学会中国分部会长、中国社会学学会犯罪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西南财经大学法学院刑事法学研究所所长熊谋林教授总结致辞)
7月6日下午,在西南财经大学法学院刑事法学研究所具体组织下,部分与会代表赴四川省邑州监狱开展实地参访调研。参访活动是在四川省法学会刑事执行法学研究会张大立会长、张弩副会长、尹显火理事、米学军秘书长多方协调下顺利成行的。四川省邑州监狱为本次参访调研做了精心的安排,为犯罪社会学专业委员会代表们作了详细的介绍和讲解。通过实地参观见证犯罪治理与改造经验,进一步增进了犯罪预防理论与刑事执行实务之间的互动,为与会代表深入研究中国犯罪问题治理的实践提供了一次宝贵的机会。

(四川省邑州监狱实地参访调研活动合影)
(供稿 夏一巍、熊谋林、舒悦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