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活动 > 正文
  • 学术活动
《技术或媒体驱动之警务?对全球警务的机遇,挑战和意义》讲座成功举办

社会名流与企业家论坛:

《技术或媒体驱动之警务?对全球警务的机遇,挑战和意义》讲座成功举办

2025416日下午14:30,我院在光华校区文渊园学术报告厅开展了以《技术或媒体驱动之警务?对全球警务的机遇,挑战和意义》为主题的学术讲座。此次讲座由特拉华大学社会学与刑事司法系孙懿贤教授主讲,西南财经大学法学院刑事法学研究所所长熊谋林教授主持。



讲座分为两个环节:讲解与问答探讨。熊谋林教授在讲座伊始介绍了主讲人孙懿贤教授,引出本次讲座主题。孙懿贤教授在本次讲座中旨在探讨科技如何重塑现代警务模式。


主持人熊谋林教授简要介绍此次讲座主题和流程

孙懿贤教授以自身丰富的学术经历和跨文化研究视角切入,首先以社区警务的衰退与科技警务的崛起为切入点,梳理了警务模式的历史演变,指出当前社区警务模式因难以应对多元化安全挑战而逐渐式微。技术革新与社交媒体的兴起正重塑全球警务生态,推动警务思维从传统治理向数据驱动转型。接着,孙懿贤教授结合案例和实际,介绍了中美警务改革。他以美国“黑人被警察枪杀事件”为例,强调社交媒体对执法透明度的双向影响:公民记者的出现让执法过程无处遁形,但也加剧了舆论对公权力的不信任。在中国实践中,他重点介绍了温州巡逻机器人、深圳的人形机器人实验项目,展现了技术如何提升执法效能、节约人力成本。通过对比中美警务模式,孙懿贤教授解读了“高强度警务”与“低强度警务”的差异与融合趋势。最后,孙懿贤教授在现场展示了人形执法机器人的模拟场景,为我们展示了或许在不久的未来,技术在警务系统中的实际应用。


孙懿贤教授分享讲座内容


孙懿贤教授分享讲座内容


孙懿贤教授分享讲座内容

在问答环节,与会者就“技术应用的法律边界”、“算法黑箱”、“司法信任与公众监督”等议题提问,孙懿贤教授指出,法律人应主导技术规则的设计,确保程序正义不被代码取代。同时,强调构建跨学科研究团队,通过法学与计算机科学的对话破解技术伦理困境,通过多维度研究工具,深化对社会信任的理解。


师生在互动环节激烈讨论

讲座尾声,西南财经大学法学院陈昊明副教授分享,中国社交媒体平台如微信、小红书已成为警务信息传播与民意收集的重要渠道,但也存在不实信息扩散、警力分散等问题,需构建“技术+法律”的协同治理框架。


陈昊明教授进行分享

讲座尾声,熊谋林教授总结道:“科技与法律的碰撞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孙懿贤教授的分享为法学教育注入了实证思维,启示我们以更开放的视角应对媒体和技术发展背景下未来警务变革。”到此,此次讲座圆满结束。


熊某林教授进行最后总结

本次讲座不仅是社会名流与企业家论坛的一部分,也是对法学实证研究发展趋势的深入分析。通过讲座,与会者对媒体和技术警务的理解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为法学研究与实务合作提供了新思路,推动法学研究的多元化发展。不仅梳理了全球警务发展的前沿趋势,更引发了对技术时代法律人角色的深度思考。


讲座结束后师生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