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法学研究所所长熊谋林教授受邀在香港大学法律学院作学术讲座
The Philosophy of Modern Criminal Justice: Due Process with Crime Control
现代刑事司法的哲学思考:犯罪控制的正当程序
2025年3月27日,熊谋林教授受香港大学法学院法律学院莫秀琼基金教授席(Mok Sau-King Professorship in Law)贺欣教授的邀请,为港大学生作了The Philosophy of Modern Criminal Justice: Due Process with Crime Control《现代刑事司法的哲学思考:犯罪控制的正当程序》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贺欣教授主持,他介绍本次讲座是由黄乾亨中国法研究中心Philip K.H. Wong Centre for Chinese Law开展的系列讲座之一。出席本次讲座的特别嘉宾是郑陈兰如基金教授席(宪法)陈弘毅教授(Cheng Chan Lan Yue Professor in Constitutional Law, Albert Hung-yee Chen)和刘思达教授(Sida Liu),他们对讲座内容展开了严谨的学术点评和深入交流。

(讲座通告链接https://www.law.hku.hk/events/ccl-talk-20250327/)

贺欣教授(左一)正主持讲座
本次讲座以中文为讲座语言,以英文为文本语言。讲座开始前,熊谋林教授解释道,这次讲座的题目是经过十多年反复思考而提出,作为学术话题在哲学层面展开讨论。作为一名刑事法学教授和刑事司法专家、犯罪学家,他所考虑的是根据研究发现和事实提出刑事司法理论和刑事诉讼中的哲学问题。如果有听众感受到冒犯或有不同意见,可以讲座后深入交流。接下来,熊谋林教授基于过去十多年的十余个有关错判和错放的司法错误研究项目,认真反思了由正当程序带来的全球刑事司法共同困境。
正式讲座过程中,熊谋林教授主要围绕Herbert L. Hacker的刑事司法和刑事诉讼两种模式的评价而展开,即正当程序模式和犯罪控制模式。以此为基础,他用详细的跨国数据充分证明了全球在风险社会的大背景下,犯罪普遍不受处罚的现象必须受到法学家、刑事司法和犯罪学家的重视。他认为正当程序模式的最大问题是使大量罪犯逃脱了刑事制裁,故提出犯罪控制模式是现代刑事司法不能遗忘的内容。在兼顾犯罪控制和正当程序的惩罚犯罪和保障人权双重目标下,正当程序只有服务于犯罪控制模式才是正当的,犯罪控制模式在刑事司法层面具有哲学正当性。他认为,在犯罪控制模式下,只有把罪犯都抓住并给予司法教育,才会减少犯罪,也才会减少冤假错案的发生。因此,熊谋林教授强调未来需要在法学教育和刑事司法教育中强化犯罪控制的重要意义。

(熊谋林教授讲座中)
熊谋林教授报告完毕后,进入点评和提问环节。贺欣教授和刘思达教授、陈弘毅教授、以及听众对本次讲座进行了学术交流和点评。
针对报告中提及的美国以辩诉交易为核心的刑事司法,贺欣教授提出这是否还是正当程序的关键问题。熊谋林教授坦诚这是正当程序的悖论,并感谢贺欣教授提出最直接问题!熊谋林教授的回答是,关于辩诉交易是否是正当程序问题,这是一个很有争议的话题,大致可以总结为两个核心立场。一个立场是坚决声称辩诉交易是违反正当程序的,并对辩诉交易提出了各种批评。另一个立场是认为辩诉交易就是正当程序的表现,因为辩诉交易也需要满足各种正当程序限制。熊谋林教授认为,辩诉交易虽然是错误定罪的重要推手,但作为以正当程序著称的现代刑事诉讼程序,它自然是正当程序的一部分。

莫秀琼基金教授席贺欣教授
刘思达教授提出了关于刑事司法是否可以和可能实现所有犯罪人都被定罪和惩罚,以及有没有相关的理论支持犯罪控制模式的正当性。熊谋林教授感谢刘思达教授提出的灵魂拷问,并从理论和哲学层面解释,刑事司法应当以所有犯罪人被处罚的犯罪控制目的。例如,零容忍(zero tolerance)作为犯罪控制的最经典表达,几乎可以在所有国家中看到。与此同时,以杀人犯罪为代表的严重暴力犯罪,各国都近乎以100%的破案率为目标,保障有罪人受到刑事制裁。在犯罪学上,威吓理论和惩罚确定性理论基本都要求犯罪应当受到刑事制裁。至于是否已经实现这个目标,这恰恰是当前刑事司法所面临的共同问题。

刘思达教授
陈弘毅教授提出,讲座报告中从正当程序到犯罪控制模式的逻辑连贯性有些问题,大量犯罪不受处罚到底是因为“宁纵勿枉”而引发,还是正当程序本身的问题需要严格论证。熊谋林教授高度感谢陈宏毅教授最正面的拷问,并用报告中提到的各国数据来解释。熊谋林教授认为,“宁纵勿枉”最经典的代表就是布莱克斯通错误比,宁可错放十个罪犯也不冤枉一个无辜者。这个理论在道德层面上绝对是正确的,但他从一提出来就遭受了边沁的猛烈批评,因为这会最终导致大量犯罪不受罚的现象。各种有关宁纵勿枉的表达,从初期发展到现代,最好的解读就是正当程序模式。当代刑事司法,各种刑事诉讼和刑事司法事实上就在宣扬用严格的正当程序控制定罪和抓捕,最终造成了大量罪犯不受处罚。因此,宁纵勿枉和正当程序本质上是相同的,就是表里合一的关系。熊谋林教授也坦诚,虽然为本次讲座进行了大量准备,但时间有限,未来的论文撰写过程中会充分注意到逻辑连贯性问题。

郑陈兰如基金教授席(宪法)陈弘毅教授
一位听众点评,“我觉得熊教授提出的理论是对的,在很多层面上都显示出犯罪控制的现实意义。例如,当前的电诈等问题,很多罪犯实际上没有受到处罚。不知道熊教授对未来的刑事司法有什么建议呢”。熊谋林教授感谢她的点评和对理论的肯定,并回应道:先前在《清华法学》发表的论文显示,诈骗问题实际上是增长最快的问题。主要的原因在于,受各种因素影响,诈骗犯罪人在初期没有受到刑事处罚,甚至不会被看成犯罪。经年累月,就出现大量的诈骗犯罪村等群体性犯罪现象,这在犯罪学和刑事司法学上恰恰是惩罚不确定和威吓不足所产生的现象。关于未来刑事司法的建议,熊谋林教授指出,风险社会是现代社会的重大特征,刑事司法需要做的就是想尽一切办法在案件登记、破案、起诉、定罪等环节贯彻和落实有罪必罚的犯罪控制模式。当然,刑事司法有一定局限,但努力在犯罪控制模式下提高惩罚率是刑事司法的重要任务。
由于时间关系,本次讲座在掌声和致谢中顺利结束!熊谋林教授表示,有关本次讲座的论文正在撰写中,希望能在不久的将来全文发表后为全球刑事司法提供启示!
讲座英文摘要:
About sixty years ago, Herbert L. Packer published his famous theory regarding two models of criminal justice, in which he favored due process model and criticized crime control model. Alongside the due process model, the philosophy of criminal justice has overembellished due process in the past decades, due to the anxiety of wrongful convictions and the ignorance of wrongful liberty. While a bunch of literatures have been selling the due process in nature that it is better that N (as large as you can imagine) guilty offenders escape than that one innocent suffered, few criminologists and criminal law professor think over the price of due process is finally not to control crime and the innocents remains suffered. Although global society witnessed the twofold miscarriage of justice, the challenge and disease of modern criminal justice is just many guilty offenders escaped from punishment. Thus, it is time to change the criminal justice education in law school, criminology, and criminal justice, not to teach students, professionals, and the public that criminal justice system should let the guilty go free in the context of due process. Alternatively, the justification of criminal justice is to promise safe society with less crime, rather than a large number of real crimes but a small number of convicted criminals. In this speech, I would share with my theory of philosophy of modern criminal justice, due process with crime control. Unlike Packer’s theory to overstate due process, my theory addresses that due process should serve for the purpose of crime control, and crime control should be the philosophical justification of criminal justice.
熊谋林教授简介:
熊谋林,1983年生,西南财经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刑事法学研究所所长。2013年3月入职西南财经大学法学院,主讲中国刑法、刑事政策学、实证法学导论。他曾担任《光华法学》执行主编,现任四川省刑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四川省刑事执行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亚洲犯罪学学会中国分部会长和执行委员会理事、中国犯罪学会学会理事、中国法学期刊研究会理事、中国刑法学研究会理事、华人犯罪学会终身会员等。他的研究广泛涉及规范刑法学、比较法、犯罪学、刑事司法、法律史学、经济学等领域,擅长实证(定量)分析,主要研究青少年违法、死刑、罚金(赎刑)、量刑公正、司法错误等。他已主持国家社科基金“罚金刑在现代刑罚体系中的地位(2013)”,司法部课题“预防与纠错:全球刑事错罪对中国司法的启示(2013)”,教育部课题“中华赎刑原论”。已在《中国社会科学》《清华法学》《政法论坛》《法制与社会发展》《中外法学》《法学》,以及Psychology, Law and Crime,British Journal of Criminology,European Journal on Criminal Policy and Research,Feminist Criminology,Chinese Journal of Comparative Law, Asian Journal of Criminology,China Review, Nature-HSSCOMS等中外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并有8篇文章被《人大复印期刊》、《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转载。